Hadoop版本:Hadoop-1.2.1
参考:《Hadoop技术内幕-深入解析Hadoop Common和HDFS架构设计与实现原理》,后文简称技术内幕
RPC中用到的通道和选择器另见通道和选择器,缓冲区另见缓冲区,以及序列化(主要是ObjectWritable)另见序列化
Hadoop RPC作为Hadoop节点间底层通信机制,简单来说便是客户端和服务器两者协商使用一个接口(以后称为协议),客户端通过该接口的一个代理发送接口内方法的调用请求,请求由代理的调用处理器通过网络发送到服务器(本机的另一个进程当然也可以),而服务器包含有该接口的实现,服务器从网络中接收到调用请求后,调用接口实现类指定方法,调用结果通过网络发送回客户端代理,代理转发给客户端,完成远程调用过程。
Hadoop RPC相关的代码在org.apache.hadoop.ipc
包中,主要包括Client
,Server
,RPC
类和相关辅助类。
1. 辅助类
RPCInstrumentation
,为度量相关类,管理一些统计信息。ConnectionHeader
,为连接头,每一个连接对应一个连接头,在建立连接时由客户端发送给服务器,主要包括该连接使用的协议(接口),用户信息,鉴权方法等。
服务端通过该连接头相应的创建一个服务器端的连接对象,两个连接对象处理该连接上的通信,更具体见后面分析。VersionedProtocol
,为RPC所有接口的父类,支持远程过程调用的接口必须继承该接口,接口含有一个方法:1
public long getProtocolVersion(String protocol, long clientVersion) throws IOException;
获取服务器端协议
protocol
对应的版本号,主要用于验证客户端协议和服务端协议版本是否匹配。RemoteException
,远程异常,用于客户端,表示远程过程调用中的错误。Status
,是一个枚举类,定义了远程过程调用的返回结果,包括成功,错误和致命错误三种情况:1
2
3
4
5
6
7enum Status {
SUCCESS (0),
ERROR (1),
FATAL (-1);
int state;
private Status(int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
}
2. Client
Client相关类如下:
2.1 成员属性
主要成员属性如下:
IPC_CLIENT_CONNECT_MAX_RETRIES_KEY
,连接服务器失败最大重试次数,配置项ipc.client.connect.max.retries
,缺省为IPC_CLIENT_CONNECT_MAX_RETRIES_DEFAULT
(10)。connections
,该客户端上所有的连接,键为连接的标识ConnectionId
,具体见下,值为对应的连接Connection
,具体见下。主要用于连接复用,当新请求的连接和目前维护的连接标识一样是,直接使用原来的连接,而不是创建新的连接。valueClass
,继承自Writable
,对应为远程调用返回值类型,即服务器端序列化数据的反序列化类型,创建该类对象,然后反序列化服务器端发送过来的序列化数据即为远程方法调用的返回值对象。counter
,调用Call对象成员属性id
的递增计数器,客户端的方法调用对应一个Call对象,Call对象的成员id
用于标识这个Call对象,使用counter递增每一次调用的id。running
,客户端的运行状态。conf
,客户端的配置信息,具体见ConfigurationsocketFactory
,客户端对应的配置工厂,用于创建通信用的socket,一般为默认socket工厂。refCount
,客户端的引用计数。PING_INTERVAL_NAME
,ping周期的配置项,对应为ipc.ping.interval
,默认值DEFAULT_PING_INTERVAL
(1min)。若客户端在读取服务器端的返回值响应超时,则会周期性的发送值为PING_CALL_ID
(-1)的ping消息给服务器以维持连接。
Client包含了很多内部类。
2.2 Client.Call
对应客户端的一个方法调用,成员属性如下:
id
为Call的标识,构造Call对象时由客户端的counter
指定,每构造一个Call对象counter
加1。param
,包含方法调用的基本信息,包括方法名,参数类型和对应的参数值,目前为RPC.Invocation
类型。value
,远程调用返回值类型,使用该对象的readFields
方法反序列化服务器发送过来的远程调用返回值序列化数据,便得到远程调用结果,目前为ObjectWritable
类型。error
,远程调用发生错误时,服务器端会发送异常类型和对应的异常实例,因此error
便保存了远程调用异常信息。done
,该调用是否完成,当value
或error
不为null时,调用完成,done为true。调用要么成功返回,要么异常。
创建Call对象时,param存储远程调用对应的方法,方法参数类型以及对应的方法参数(为什么不包含协议
,因为一个连接关联一个协议),将param序列化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调用协议实现的方法后序列化发送回给客户端,客户端读取响应时,首先读取状态,若成功,通过value
反序列化即为调用结果,若有错误,通过error
反序列化为异常信息,若为致命错误,关闭连接,具体见后面详细分析。
2.3 Client.ParallelCall
为Client.Call的子类,用于并行调用多个远程服务器上的方法。并行向多个远程服务器发送一组方法调用请求,并等待所有这些请求都得到相应应答,或者超时。
除了父类的成员,还包含了一个ParallelResults
类型的成员results
保存并行请求的结果,以及当前调用在并行调用中的索引index
。ParallelResults
包含以下成员:1
2
3private Writable[] values;//并行结果
private int size;//并行结果数量
private int count;//当前已完成的并行调用数量
当该调用完成时,调用callComplete()
方法1
protected void callComplete() { results.callComplete(this);}
而ParallelResults中的callComplete方法如下:1
2
3
4
5
6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callComplete(ParallelCall call) {
values[call.index] = call.value; // store the value
count++; // count it
if (count == size) // if all values are in
notify(); // then notify waiting caller
}
即更新第index
结果值,增加已完成的调用数量,若所有调用已完成,则通知等待的调用者。
2.4 Client.ConnectionId
ConnectionId是客户端连接的标识,用于连接复用,客户端所有的连接保存在Client成员connections
中(见上)。客户端到服务器的连接由
ConnectionId成员属性如下:
address
,对应为服务器地址,包括服务器的”IP地址+端口”或”主机名+端口”信息;ticket
,包含了用户和用户所在组的信息;protocol
,客户端和服务器通信以来的协议(接口);PRIME
,素数16777619;rpcTimeout
,read超时时间,默认为0,为0时使用pingInterval
。不为0时,用此值覆盖pingInterval
。serverPrincipal
,服务器主体信息,用于鉴权;maxIdleTime
,最大空闲时间,一个连接上没有通信活动的时间超过该时间,则会关闭。配置ipc.client.connection.maxidletime
,默认10s。connectionRetryPolicy
,连接失败重试策略,包括失败后的重试次数和每次重试间隔,默认情况下重试次数10,间隔为1s;tcpNoDelay
,决定是否关闭Nagel
算法,true时关闭,false开启。开启时对于小包会暂存在缓冲区,等待一段时间尽可能积累更多的包再发送;pingInterval
,read操作超时时发送ping数据的间隔,配置项ipc.ping.interval
默认1min。当rpcTimeout
不为0时,使用rpcTimeout覆盖此值。
主要方法getConnectionId
,通过指定的address,ticket,protocol和配置conf创建ConnectionId
对象。
2.5 Client.Connection
为客户端这边的一个连接,由上,客户端所有连接信息保存在客户端的connections
成员中。
一个连接的成员属性如下:
server
,远端服务器地址,包括服务器地址(IP或主机名)和端口;serverPrincipal
,服务器主体信息,用于鉴权;header
,连接头信息,主要包括协议,用户,鉴权方法等信息,一个连接对应一个连接头,在建立连接时发送到服务器;remoteId
,连接的标识;authMethod
,鉴权方法,枚举类型,包括SIMPLE(80)
,KERBEROS(81)
,DIGEST(82)
三种,建立连接时发送对应的字节码到服务器;socket
,创建的socket对象;in
,输入流,其实是Connection.PingInputStream
,read操作超时时默认会周期性发送ping到服务器端,以保持连接状态;out
,输出流;rpcTimeout
,同ConnectionId;maxIdleTime
,同ConnectionId;connectionRetryPolicy
,连接重试策略,默认情况下,连接服务器超时后,会重试10次,每次间隔1s;tcpNodelay
,同ConnectionId;pingInterval
,同ConnectionId;calls
,连接上所有未完成的远程方法调用,接收到返回值时移除。键为Client.Call对象的id,值为对应的Client.Call对象;lastActivity
,上次活动时间,每次读取到数据或发送了ping时更新,读数据超时时也是根据该值和ping周期来判断是否发送ping;shouldCloseConnection
,是否应该关闭连接;closeException
,关闭连接时的异常;
Connection是线程,关于Connection的操作以及线程主流程,见后面具体过程分析。
2.5.1 Client.Connection.PingInputStream
实际为客户端连接Client.Connection对应的输入流,在read操作超时时,异常中调用handleTimeout
。read操作超时时间,在rpcTimeout
不大于0(rpcTimeout在getProxy中指定)时,为pingInterval(ipc.ping.interval,默认1min),rpcTimeout大于0时,pingInterval和超时时间都为rpcTimeout。
处理超时中,如果连接未关闭且rpcTimeout
(rpcTimeout在getProxy中指定)不大于0,则判断lastActivity
和发送ping的时间间隔,向服务器发送ping,以维持连接。这时如果服务器端连接关闭,客户端发送ping时抛出异常,导致客户端连接关闭。
而如果rpcTimeout大于0,则read超时时直接抛出异常,关闭连接。
具体见后分析。
3. Server
Server主要包括监听器Listener,处理器Handler和响应器Responder。
到来的连接由监听器处理,创建对应连接,并对请求的调用封装成Server.Call
对象,放入阻塞队列callQueue
中,处理器从阻塞队列中取出待处理的请求,调用本地实现的方法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或者直接发送回客户端或者放入连接的响应队列responseQueue
中,由响应器进行处理,具体哪种方式取决于响应队列中待发送响应的数目。
这里使用了Java NIO中的通道和选择器配合,通道分别在选择器上注册accept,read和write操作,关于通道和选择器另见通道和选择器。
相关类如下:
3.1 成员属性
主要成员属性如下:
HEADER
,保存魔数hrpc
,连接建立时客户端发送一个魔数到服务器,用于判断客户端魔数是否为hrpc
;CURRENT_VERSION
,当前版本号4。连接建立时客户端先写魔数,然后是一个字节的版本号,一个字节的鉴权方法,再接着便是连接头信息了;IPC_SERVER_HANDLER_QUEUE_SIZE_KEY
,配置项ipc.server.handler.queue.size
,默认100,处理器队列大小;IPC_SERVER_RPC_MAX_RESPONSE_SIZE_KEY
,配置项ipc.server.max.response.size
,默认1024*1024(1MB),响应器大小;SERVER
,TODO:用途PROTOCOL_CACHE
,键为协议名,值为对应的协议类,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是协议名,查找配置conf创建相应的类,保存在缓冲中;CurCall
,当前处理的Server.Call,TODO:用途bindAddress
,本地绑定的地址;port
,本地绑定的端口;handlerCount
,处理器个数;readThreads
,处理到达调用请求的读操作线程数目;paramClass
,客户端发送过来的参数类,即包含调用方法名,参数类型,参数值的序列化类,从Client可知为Invocation
类;maxIdleTime
,客户端断开连接后最大空闲时间,为客户端连接最大空闲时间ipc.client.connection.maxidletime
的两倍,不过客户端连接最大空闲时间没设置时默认10s,而服务器默认1s。TODO:区别,用途thresholdIdleConnections
,最大空闲连接数目,大于此值时对空闲连接进行清理;maxConnectionsToNuke
,清理空闲连接时,一次最多清理的数目;rpcMetrics
,统计信息;conf
,配置;maxQueueSize
,maxRespSize
,TODOsocketSendBufferSize
,socket发送缓冲大小;tcpNoDelay
,Nagle
算法使能;running
,是否运行;callQueue
,生产者-消费者模型使用的阻塞队列,由监听器listener
生产,处理器handler
消费。队列中元素对应一个远程方法调用,监听器读取到一个远程方法调用请求后封装成一个Server.Call
对象,放到该队列中,由处理器线程进行处理;connectionList
,当前的连接;numConnections
连接数目;listener
,监听器;handlers
,处理器数组;responder
,响应器;
包含的内部类如下。
3.2 Server.Listener
监听器,监听到来的连接,监听器中主要有Accept
和Read
操作。Accept操作接受到来的连接并创建相应的SocketChannel,Read操作主要由Listener的内部类Reader
负责,首先读取魔数,版本号以及鉴权方法验证,然后读取连接头,创建指定协议的连接。接下来便是读取到来的远程调用请求了,对每一个请求封装成一个Server.Call
放到Server的callQueue
队列中,然后由处理器负责处理。
主要成员属性如下:
acceptChannel
,服务器的ServerSocketChannel;selector
,用于注册accept
操作的选择器,这里accept和接收调用请求的read操作的选择器是分开的,接受调用请求的read操作注册对应的选择器在Listener.Reader
中,Reader负责读取调用请求;readers
,读取调用请求的线程,数目为Server的readThreads
;currentReader
,目前使用的Reader线程在readers数组中索引;address
,本地绑定的地址;lastCleanupRunTime
,上次空闲连接清理的运行时间;cleanupInterval
,空闲连接清理周期;backlogLength
,服务器端等待accept的连接数;readPool
,创建Reader线程的线程池,固定大小线程池;
监听器创建时,将acceptChannel
注册到selector
中,且注册的操作为OP_ACCEPT
。同时创建相应数量的Reader线程,每个线程关联一个选择器对象。
启动时,在线程中循环读取selector
中已选择键集,对每一个到来的连接,执行doAccept
创建连接相应的SocketChannel对象,从readers
中选择下一个(currentReader)Reader,将该SocketChannel注册到对应的Selector中,注册的操作为OP_READ
。
同时,Reader线程的run函数中读取关联Selector的已选键集,对应SocketChannel上可以读时,执行doRead
读取到来的数据(先是魔数,版本,鉴权方法,连接头,然后才是请求的远程调用)进行处理。
3.3 Server.Handler
处理器,处理callQueue
中待处理的调用请求。处理器没有相关成员属性,循环在线程中读取阻塞队列callQueue
的调用请求,调用本地相关实现方法进行处理,处理结果放入相应连接(Server.Connection
)的响应队列responseQueue
中。若连接响应队列只有一个待发送的响应,则直接在本线程(handler)中直接处理,而不是由响应器进行处理,避免了线程切换。否则本线程不予处理,等待响应器进行处理。每次处理时,若响应数据没有全部发送完,则放到相应队列首等待下一次继续发送,同时对应的通道在响应器的选择器中注册写操作。
3.4 Server.Responder
响应器,循环读取选择器中已选键集,若某个通道可写,则往通道中写响应数据,同样的一次没写完全部数据的,再次放回响应队列的队首下次处理,这里便不需要注册选择器的写操作了,因为已经注册过了。
因此,通道的写操作在选择器上的注册只会发生在处理器中,对应的通道第一次没有写完所有的响应数据时,在选择器中进行注册写操作。之后只需要将相应已经有返回值的Server.Call添加至该连接的响应队列即可。(一个连接对应一个通道,因此只需注册一次)
成员属性如下:
writeSelector
,为通道注册写操作的选择器;pending
,当前正要注册到选择器上的通道数;PURGE_INTERVAL
,清理空闲连接的周期,15min;
3.5 Server.Call
为客户端远程调用在服务器端的实体,监听器listener处理完连接头后便是正常的调用请求数据,每一个调用请求数据发送的格式为:长度+客户端Call id(也将是服务器端Call id)+Invocation序列化数据
因此,相应的listener读取正常请求数据也是长度,再读取id,然后读取Invocation数据。最终通过读取的id和Invocation创建Call对象,创建的Call对象放入Server的callQueue
中,等待处理器处理。
Call成员属性如下:
id
,与客户端一样,作为该调用的标识,不过客户端是通过成员counter
递增而来,而服务器端则是客户端发送过来的id;param
,同客户端一致,为Invocation
类;connection
,为服务器端该Call对应的连接;timestamp
,该Call创建的时间戳;response
,对应的响应,处理完由Call的setResponse
填充;
3.6 Server.Connection
对应服务器端的一个连接,连接的建立在客户端的setupConnection
发起,而在服务器端由listener
中selector
接收连接,相应的在doAccept
中,ServerSocketChannel accept后得到一个SocketChannel,该SocketChannel关联新创建的连接。
Connection成员属性如下:
rpcHeaderRead
,如前描述,建立连接时,先发送4个字节的魔数hrpc
,1个字节的版本号(当前为4),1个字节的鉴权方法码,服务器端首先要验证魔数和版本号是否一致,然后根据不同的鉴权方法验证是否由权限执行该调用,该成员为true时表示已经验证了,否则没验证需要验证;headerRead
,如前所述,建立连接时,发送完上述所说的rpcHeader后,便是发送连接头ConnectionHeader
了,格式为”长度+ConnectionHeader序列化数据”,该成员为true表示已经接受了连接头并做了相应检查,否则应该接收连接头并检查;channel
,对应的SocketChannel,响应通过该通道送回客户端;data
,数据缓冲区,用于接收实际的调用请求数据;dataLengthBuffer
,数据长度缓冲,4个字节。rpcHeaderRead
为false时,读到该缓冲区的是魔数hrpc
(刚好4各字节),接下来应该读取两个字节数据到rpcHeaderBuffer
中。否则为接下来应读取的数据长度,接下来的数据读取到data
缓冲区中,data缓冲区长度为dataLengthBuffer
的值;responseQueue
,一个连接的响应队列,handler
处理完后,Call中response
有值了,放入相应队列中等待发送到客户端;rpcCount
,当前正在处理的RPC请求量;lastContact
,该连接上上一次网络活动时间;dataLength
,读完rpcHeader后,开头的4个字节为接下来要读取的数据长度,对应dataLengthBuffer
的值;socket
,该连接SocketChannel对应的Socket;hostAddress
,看注释:1
2// Cache the remote host & port info so that even if the socket is
// disconnected, we can say where it used to connect to.即保存了客户端的主机和端口信息;
addr
,socket
对应的IP地址;header
,反序列化客户端发送过来的连接头ConnectionHeader
;protocol
,该连接对应的协议,由连接头可知协议信息;useSasl
,是否使用Sasl(简单认证与安全层),鉴权相关;autoMethod
,与客户端对应,包括SIMPLE
,KERBEROS
,DIGEST
三种方式;rpcHeaderBuffer
,2个字节的缓冲区,用于保存rpcHeader的版本,鉴权方法两个字节;user
,与客户端对应,客户端发送过来的用户和用户组信息;AUTHROIZATION_FAILED_CALLID
,-1。鉴权失败时的返回相应,客户端收到该响应时致命错误,将关闭客户端连接;authFailedCall
,鉴权失败对应的Call对象;autoFailedResponse
,鉴权失败响应序列化对应的流;
RPC.Server
继承自Server
,其中有具体的处理远程调用的方法call
实现,具体见RPC
。
4. RPC
RPC
在Client
和Server
的基础上实现了Hadoop的RPC,包含客户端获取动态代理方法getProxy
,获取客户端方法getClient
以及获取服务器方法getServer
,大部分都是静态方法,成员属性除了日志对象外,也只有保存所有客户端的CLIENTS
:1
private static ClientCache CLIENTS=new ClientCache();
相关类如下:
含有以下内部类。
4.1 RPC.Invocation
作为Client.Call
对象的param
成员类型,包含了一个远程调用的方法名,参数类型,参数值等信息,成员属性如下:
methodName
,该调用的方法名;parameterClasses
,调用方法参数分别对应的类型;parameters
,调用方法的参数值;conf
,配置;
4.2 RPC.ClientCache
缓存所有客户端,当需要获取一个客户端时,先从该缓存中取,没有再创建并放入缓存。唯一成员属性:1
private Map<SocketFactory, Client> clients = new HashMap<SocketFactory, Client>();
键为客户端使用的Socket工厂,值为客户端。一般来说,客户端由valueClass
即调用结果反序列化类和使用的Socket工厂决定,而目前valueClass
只有ObjectWritable
,即服务器端响应封装成ObjectWritable,客户端响应的也只能构建ObjectWritable反序列化。因此基本上一个Socket工厂对应一个客户端。因此这里维护了”Socket从厂-客户端”键值对。
4.3 RPC.VersionMismatch
版本不匹配,创建代理时,可决定是否检查客户端和服务器版本(VersionedProtocol中getProtocolVersion
),若不匹配,抛出该异常。
4.4 RPC.Invoker
为代理的调用处理器,成员如下:
remoteId
,该调用处理器负责转发的连接标识;client
,所属客户端;isClosed
,当前连接转发关闭;
通过代理调用协议中的方法时,转发到Invoker的invoke
方法中,在invoke
方法中由所属客户端client
的call
方法执行调用,打开连接(如果还没打开),发送头数据,然后发送调用数据。
4.5 RPC.Server
org.apache.hadoop.ipc.Server
的子类,成员属性如下:
instance
,协议实现类的实例,客户端的远程调用最终受理对象;verbose
,详细信息;
作为org.apache.hadoop.ipc.Server
的子类,增加了协议实现类的实例对象,由客户端传过来的协议,方法名以及参数信息,最终通过该实例调用指定方法。
在Server
的handler
中对每一个Call
会调用Server
的:1
public abstract Writable call(Class<?> protocol, Writable param, long receiveTime) throws IOException;
方法,param
对应为客户端包含调用方法,参数类型,参数值的Invocation
类,而该方法在org.apache.hadoop.ipc.Server
中没有实现,在RPC.Server
中得以实现,从param
中获取方法名,参数信息,通过反射调用实例instance
上的方法返回。
5. 总结
一般来说,客户端通过RPC.getProxy
创建指定协议的动态代理,服务器端通过RPC.getServer
创建服务器对象,然后服务器start
启动相关线程。
5.1 客户端
通过代理调用协议中方法时,会转发到代理的调用处理器RPC.Invoker
的invoke
方法中。在invoke
方法中,将要调用的方法,参数信息封装成Invocation
对象,传入调用处理器所属客户端Client的call
方法中执行调用。
在call
方法中,如果缓存中没有到服务器的连接Connection
则要创建连接,并发送rpcHeader
给服务器进行验证以及鉴权,成功后发送连接头ConnectionHeader
给服务器,发送成功后连接创建成功,鉴权失败时,服务器发送相应的响应,客户端视为致命错误,关闭连接,而缓存中有到服务器连接时直接复用。
连接创建成功后,便发送之前封装的Invocation
对象给服务器,然后等待。这时,建立的Connection
线程在等待读取服务器端的响应,读取到响应后通知等待的线程,等待线程醒来后完成了远程调用,要么错误要么成功。
5.2 服务器端
服务器的handler
线程监听到来的客户端请求,有请求到达时,accept创建相应的SocketChannel,并创建服务器端的Connection
。
然后选择一个Reader线程,将该通道注册到该Reader上面的选择器上,注册读操作
,因此接下来便由该Reader处理该通道上到来的读请求。
Reader上有读请求到达时,如果还没处理rpcHeader
,先读取rpcHeader
信息并验证以及鉴权,鉴权失败发送失败对应的响应,客户端会视为致命错误从而关闭连接。成功后读取ConnectionHeader
,并根据发送过来的协议初始化之前创建的Connection
的protocol
,该连接便处理该协议的请求。rpcHeader
和ConnectionHeader
都处理完后,接下来Reader处理的便是实际的调用请求了。
实际的调用请求,对于发送过来的Call id以及Invocation
反序列化,然后创建服务器端的Call
对象放到Server的callQueue
中,等待handler
处理。
handler
每次从callQueue
中读取一个未处理的Call
,使用call
方法通过反射最终调用实例instance
上的对应方法,调用返回后返回值封装成ObjectWritable
对象,保存在Call对象的response
中,并将该Call放入对应Connection
的响应队列responseQueue
中。
若responseQueue
中只有一个Call,则直接在handler
线程中进行处理,将响应发送到客户端,节省了切换到responder
线程的开销。
若一次性响应未发送完,则将Connection
对应通道注册在responder
的选择器中,注册写操作
,等下一次通道可写时,由responder
线程处理发送过程。
之后已经完成调用的Call因为对应的通道已经注册在responder
上的选择器上了,只需添加到responseQueue
中,无需再注册。
流程大致如上,具体见后源代码分析。
5.3 关系梳理
最后梳理下客户端Client
,Connection
,Call
等关系。
RPC
中CLIENTS
保存了现存的客户端缓存,一般来说,客户端由valueClass
即调用结果反序列化类和使用的Socket工厂决定,而目前valueClass
只有ObjectWritable
,即服务器端响应封装成ObjectWritable,客户端响应的也只能构建ObjectWritable反序列化。因此基本上一个Socket工厂对应一个客户端。所以,正常情况下,若创建代理时不提供SocketFactory使用默认的Socket工厂,则只有一个客户端。
一个客户端在成员connections
中维护了多个连接Connection
。一个连接由ConnectionId
标识,由三元组<remoteAddress, protocol, ticket>
决定。因此对同一个用户来说,不同的协议或者不同的服务器地址都能得到不同的连接。
同样的,一个Connection
下可以有多个Call
,即用户对同一服务器下的同一协议的不同方法调用由一个连接管理。
这样看来,一个客户端里面可能维护了多个用户的连接,而一个用户可能有对同一个服务器不同协议的多个连接,也可能有对不同服务器同一个协议或不同协议的多个连接,客户端下维护的连接数为成员refCount
。而具体到一个连接,则管理了具体用户,具体服务器,具体协议下所有调用Call
。
再来看看代理Proxy,通过RPC.getProxy
获得的代理,其调用处理器Invoker
管理了ConnetionId
和所属的Client
对象,因此一个代理只能处理所属客户端client
下的一个连接,如下:1
2
3
4public static VersionedProtocol getProxy(
Class<? extends VersionedProtocol> protocol,
long clientVersion, InetSocketAddress addr, Configuration conf)
throws IOException {
该方法为最简单参数的getProxy方法,创建的代理所属的Client
使用缺省的SocketFactory,代理负责处理的连接,其服务器地址由addr
指定,使用的协议为protocol
,用户信息为当前用户,rpcTimeout为0。